欧洲人挥之不去的磨坊情结
 


  新安热线摘   其貌不扬的磨坊在众多欧洲建筑文化遗产中似乎很难与城堡或教堂相提并论,但它却是很多欧洲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这些古老的磨坊大部分都已经停用,但很多都被保存下来,这一部分归功于它的历史地位,一部分归功于欧洲人的对磨坊的怀旧情结。


  不同国家磨坊特色不同


  磨坊最早源于东方国家和古埃及,早在公元600年,波斯人就使用磨坊吸水灌溉田地。公元870年,磨坊开始出现在英国,到了12世纪,磨坊遍及整个欧洲,从北部的荷兰、比利时到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以及地中海的众岛屿上,都能看到磨坊的影子。它们或是单独出现在某处高地,或是成群聚集在某个山头。磨坊主要是通过风能来磨小麦生产面粉,有的用于榨油,有些用于排水和灌溉,有的甚至用来锯木。可以想象,磨坊在欧洲人过去的生活中所处地位举足轻重。


  从外部结构来说,欧洲的磨坊主要有三种:从最原始的支柱式,到后来的塔式,以及两者的结合物———地窖式磨坊。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磨坊又各有特色。比如在法国北部,磨坊往往是用红砖砌成,另外多加了一个墙角塔,以方便磨坊主给风车翼拆装帆布;而在法国西北部布塔尼地区,磨坊主要是用花岗石建成,而且塔身下方比上方要窄,塔尖又比别处的浑圆,这类磨坊被当地人称为“小脚大头磨坊”。又如希腊的米克诺斯岛,素有“磨坊岛”之称,那里的风车以茅草屋顶和三角形的帆翼而著称。


  不过,说到风车磨坊,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荷兰。这个地势普遍低于海平线的国家,全国有1/6的地方被水覆盖着,13世纪时,围垦地和堤坝随处可见。为了和海洋“争夺”土地,荷兰人建了大量的磨坊用以吸干和排放湖泊和沼泽的水,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荷兰人利用风车磨坊排水赢得了大约7000平方公里的陆地,有一段时期,风车磨坊的数量接近1万,虽然现在只有1/10被保存下来,荷兰仍是磨坊最多的欧洲国家。


  除了荷兰人之外,西班牙人和风车磨坊也有不解之缘。西班牙有一个被称为“风车村”的小镇,当地的11座风车正是西班牙16世纪的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当成“巨人”来决斗的原型,虽然如今只有一座正常运转,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磨坊创出独特文学风格


  磨坊对欧洲人来说,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它是面包———欧洲人的主食的创造者;风车和由它带动的齿轮的不断转动代表着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它升华了无形的风和水,使之转换成造福人类的能量。此外,磨坊还充当着记载历史和传说的角色,每一座磨坊都铭刻着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法国老百姓更是创造了许多关于磨坊的成语和谚语,例如,把一个爱嚼舌头的人比喻成一座不停转动的风车磨坊;一位叫都德的法国作家因为一座磨坊而产生了灵感,写出了一部《磨坊信札》,由此开创了一种新文学风格。在德国柏林附近, 有一座大风车据说还是德国法律的象征。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欧洲人还利用磨坊创造了一种语言,使它具备“通讯”和“放哨”的用途:当风车翼呈X形时,是磨坊主宣称家有喜事或者战争恢复平静;呈十字形时,相当于吹响集结号;当车翼偏左,警报可能有战争危机,偏右时则表示战争危机已远离。


  磨坊的面粉成了旅游纪念品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电力在乡村的普及应用,以及工业面粉厂的出现,加上因为这些风车的运转需要依靠捉摸不透的风,遇上风停的日子,磨坊主就相当于失业,磨坊手工业的发展日趋艰难。到了20世纪,欧洲各地的磨坊在很短一段时间内迅速被无情淘汰。


  如今,这群磨坊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没有在欧洲人的视线里消失。在被保存下来的这些磨坊里,其中不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保护文物”;那些还能正常运作的,被当成历史活教材,它们磨出来的面粉成了旅游纪念品;其余的,有的被改建成了博物馆、画廊、旅游胜地。此外,欧洲各地还建立协会,制定“磨坊日”。


  其实,磨坊并没有真正远离现代生活,它华丽转身成为了风力发动机,继续造福人类,这恐怕也是欧洲人磨坊情结的一个延续吧。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